“译者老师,”对方语气温和却带着困惑,“‘Sollte die Lieferung aus Gründen, die der Käufer zu vertreten hat, verzögert werden’这句,您译成‘若因买方需负责之原因导致交付延迟’,我们理解意思正确,但中文合同习惯说‘因买方原因导致交货迟延’。”
就这一个“需负责之原因”与“原因”的细微差别,让我在电话前坐了整整十分钟。不是术语错误,而是没把握住中文法律文本的简洁风格。那天我明白了,术语准确不只是字典对应,更是要在目标语言的同类文本中,找到最地道的表达方式。
后来接触医疗翻译,这个体会更深了。有份德国患者的病历提到“der Patient klagt über heart palpitations”,直译是“患者主诉心悸”。但与国内医生沟通后,我了解到中文病历更常说“患者诉心悸”或“主诉心悸”。去掉那个“主”字,反而更符合临床记录习惯。
最难忘的是翻译一位德国作家的散文。他写月光用了“Mondschein floss wie flüssiges Silber durch das Fenster”,直译是“月光如液态银流过窗户”。反复推敲后,我译成“月光似水银泻地,漫入窗棂”。虽然没保留“液态”二字,但“水银泻地”这个中文意象,既保留了银的质感,又增添了流动的韵味。后来作者本人看到译文,特别来信说这个处理让他看到了自己笔下的月光在中文里获得了新生。
术语如路标,不能指错方向;语境如风景,要让行人走得舒服。这是多年翻译教给我的。
科技文本的翻译又是另一番考验。翻译某款德国机械的操作手册时,“Sicherheitsabstand”一词让我犹豫不决。字典释义是“安全距离”,但在具体操作语境中,工人们更常说“安全间距”。请教了现场工程师后,我选择了后者。这个词的改变,让操作指南在工厂里真正活了起来。
有时准确需要放弃表面的对应。翻译哲学著作时,遇到“Dasein”这个概念。直接音译成“此在”固然准确,但结合上下文讨论的普通人日常生活,我最终选择了“在世存在”,虽然不那么“海德格尔”,却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文本的思想世界。
影视翻译的挑战更大。有部德语剧中,老柏林人说了句“Jetzt mal Butter bei die Fische!”,字面是“现在把黄油放到鱼旁边!”实际上是“别绕圈子,说正题!”如果直译,观众肯定一头雾水。我斟酌后用了“别光说不练!”既符合人物性格,也保持了对话的节奏。
这些经历让我养成一个习惯:每接新领域,先找该领域的中文资料沉浸阅读。翻译法律文本前,我会先读几份中文合同;处理医学内容前,浏览最新中文医学论文。让大脑先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再开始转换。
还记得为一位德国汉学家翻译论文,他研究中国戏曲,文中大量引用《牡丹亭》。当他看到我把“Traum”不仅译成“梦”,还根据上下文处理为“惊梦”“寻梦”这些戏曲专名时,感慨道:“您不是在翻译文字,是在搭建文化的桥梁。”
这句话让我感动,也让我惶恐。桥梁工程师不仅要熟悉两岸土质,更要懂得如何让车辆平稳通过。我们译者不也是如此吗?准确是底线,但真正的目标是在新语言中让思想安全抵达。
现在,每次开始翻译,我依然会紧张。这份紧张来自对文字的敬畏——每个术语都背负着概念的重量,每段文字都呼吸着语境的气息。当在两种语言间找到那个恰如其分的对应点时,那种喜悦,如同看着迷路的孩子终于回到母亲怀抱。
这条路没有终点。或许正如一位前辈所说:“完美的翻译如同完美的人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条路上,我仍是个学生,每天学习如何更准确一点,更自然一些。而每次看到读者因为我的译文而眼神发亮时,就知道所有的推敲与坚持,都值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图曝光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百图曝光网
热门排行
阅读 (92)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8)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77)
348岁做直播卖水果,一开始没人看,后来靠真实试吃涨粉卖货阅读 (77)
4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5)
5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