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本该是招生旺季,我们却连大门都开不了。租金要付,老师的工资要发,账户上的钱像漏水的桶,一天比一天少。最难受的是退费通知——原本报了春季班的家长,一个个打来电话要求退款。每接一个这样的电话,我心里就沉一分。合伙人晚上睡不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咱们撑不过三个月了。”
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我正对着电脑发呆,微信弹出一条消息,是李阿姨——我们一个学生的奶奶。她说:“老师,孩子天天念叨着想上课,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哪怕网上教也行啊。”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对啊,线下不行,为什么不能试试线上?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召集所有老师开视频会议。没想到,五个老师里三个直接反对——王老师五十多岁了,连直播都没看过;年轻的张老师担心效果:“隔着屏幕,孩子能专心吗?”只有刘老师支持:“总比坐以待毙强。”
那段时间,我白天研究各种直播软件,晚上挨个给家长打电话试探。大部分家长一听“线上课”,第一反应都是犹豫:“孩子看屏幕伤眼睛”、“在家根本管不住”。打了三天电话,愿意尝试的不到十个人。而我们要活下去,至少需要五十个学生。
转机出现在我们决定“先免费试一周”之后。我和老师们连夜准备试听课,把课程设计得特别有趣——数学课变成了闯关游戏,英语课编成了童话故事。我还记得第一场直播,王老师紧张得说话都在抖,画面还卡住了三次。但下课时,屏幕上飘过一条条稚嫩的留言:“老师再见”、“明天还来”,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免费试听结束后,有二十多个家长决定继续付费上课。虽然离目标还差得远,但至少看见了希望。
真正让我们打开局面的,是那个意外的发现。有家长在群里说:“孩子特别喜欢你们刘老师的作文课,能不能单独多上几节?”这句话提醒了我——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特色课程单独拿出来做呢?
我们立刻调整策略,不再追求全科辅导,而是集中精力打造三个精品小课:“王老师的奇妙数学”、“刘老师的魔法作文”和“张老师的英语戏剧课”。这些课时间短、内容精、价格低,特别适合线上教学。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魔法作文课”第一期只招到八个学生,但刘老师特别用心,每次课都设计成故事接龙,孩子们的作文真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进步。结课时,有个叫婷婷的小姑娘写了篇《我的老师在家里》,把刘老师感动得稀里哗啦。家长们在群里自发地晒孩子的作文,这一下子吸引了更多人来报名。
第二期作文课,报名人数直接翻了三倍。
另一个突破是我们在服务上下了狠功夫。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学习群,老师每天在群里点评作业,我亲自督促上课提醒。有次已经晚上十点,陈老师还在给一个跟不上进度的孩子补课。孩子妈妈后来私信我:“你们太负责了,我要介绍给所有邻居。”
口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到了2020年夏天,我们的在线学生不仅填平了亏损,还开始盈利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线下可以复课时,大部分家长选择继续留在线上——他们说,孩子已经习惯了,效果一点也不比线下差。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最难的日子反而成了我们转型的契机。如果不是被迫转到线上,我们可能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永远不知道可以把服务做得这么细致。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婷婷寄来的明信片,上面画着一个小屏幕,屏幕里是刘老师的笑脸,屏幕外是她认真写字的样子。她在背面写道:“谢谢老师,让我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我把这张明信片贴在了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空荡荡的教室,和那个差点放弃的夜晚。危机来的时候,确实可怕,但只要你真的在乎你做的事情,总会找到出路。现在我们还保留着那个教室,但更多的是作为老师们备课交流的地方。而我们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这是疫情前我从来不敢想的。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只是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更是心与心的连接。只要这份连接在,无论隔着屏幕还是隔着千山万水,学习都会发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图曝光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百图曝光网
热门排行
阅读 (94)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9)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79)
348岁做直播卖水果,一开始没人看,后来靠真实试吃涨粉卖货阅读 (79)
4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8)
5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