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七点十五分准时醒来,在同样的便利店买同样的三明治,坐同一班地铁,在同一个位置下车。工作五年了,我的生活像被设置了循环播放。最可怕的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原地踏步——写不完的方案,开不完的会,还有永远差一点的业绩。
瓶颈这个词太轻了,我更像被卡在狭窄的管道里,进退两难。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总监在会上说,公司要竞标一个重要项目,需要有人做公开演讲。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低着头,包括我。
“你来吧。”总监的目光落在我身上。
我愣住了。公开演讲?站在台上面对几百人?光是想象那个场景,我的手心就开始冒汗。从小学到大学,我最大的恐惧就是当众说话。记得初中那次演讲比赛,我站在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大脑一片空白,最后在哄笑声中跑下台。从那以后,我尽可能避开所有需要发言的场合。
“我……可能不太合适。”我听见自己说,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考虑一下,明天给我答复。”总监收拾东西离开了。
那一夜,我彻底失眠。躺在床上,心脏跳得厉害。脑海里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说:“拒绝吧,你做不到的,别自取其辱。”另一个微弱的声音说:“也许,这是唯一能打破现状的机会了。”
凌晨四点,我爬起来给自己泡了杯浓茶。窗外的城市还在沉睡,路灯连成金色的线。我突然想起大学时老师说过的话:“人不是准备好了才勇敢,而是在勇敢的过程中慢慢准备好的。”
第二天,我走进总监办公室,声音还在发抖:“我接受这个任务。”
准备过程是痛苦的。我写了三十多页的演讲稿,每天对着浴室镜子练习到嗓子沙哑。可每次想象台下坐满人的场景,我就开始结巴,手心湿冷。最糟糕的一次彩排,我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对着几个椅子演讲,说到一半竟然忘词了,站在那里足足一分钟,大脑完全空白。
崩溃发生在演讲前三天。深夜的办公室只剩我一个人,我第无数次练习,还是卡在同一个地方。我狠狠地把稿子摔在地上,趴在桌子上哭了。那一刻,所有的委屈、焦虑、自我怀疑像决堤的洪水涌出来。我给朋友打电话,哭着说想放弃。
“你知道吗,”朋友安静地说,“恐惧就像影子,你越背对着它逃跑,它追得越紧。转过身面对它,你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
就是这句话,让我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坚持。
演讲那天,我穿上最好的西装,提前两小时到了会场。看着座位渐渐坐满,我的腿在桌子下发抖,不停地去洗手间。上台前五分钟,我躲在幕布后面深呼吸,告诉自己: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搞砸,而搞砸并不会死。
然后,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走上台的那十几步,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距离。灯光打在我脸上,台下几百双眼睛注视着我。我深吸一口气,开口说出第一句话。声音在发抖,但我没有停下。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讲到第三分钟,突然不再注意台下的人,而是完全沉浸在要表达的内容里。那些反复练习的句子自然流淌出来,我甚至开始加入临场想到的例子。讲到关键处,我看见前排的客户在点头,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四十分钟的演讲结束时,掌声响起来。我站在台上,有点恍惚。直到总监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做得很好。”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去了常去的小酒馆。老板看我面带笑容,问是不是有什么好事。我点了杯啤酒,慢慢喝着,没有回答。但心里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
突破瓶颈后的生活,确实不一样了。不是立刻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那种戏剧性的变化,而是更微妙、更实在的改变。
我开始主动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会议上不再沉默。半年后,我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项目。年底,我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那些曾经消失的东西,又一点点回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让我恐惧的演讲机会,其实是生活递来的梯子——它刚好出现在我被困的玻璃罩顶端。而我,在最后时刻选择了伸手抓住它。
恐惧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它只是变成了背景音。而我学会了在它的伴奏下,继续往前走。瓶颈之所以是瓶颈,不是因为出口太小,而是我们以为自己太大。当你真正挤过去之后回头看,才会发现,它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宽得多。
最近,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和我当年一样害羞。看她开会时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找了个机会对她说:“试试看,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她眼睛里的犹豫,我太熟悉了。但我也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迈出那一步。有人早一些,有人晚一些,但只要你还在向前,总会遇到那个必须突破的时刻。
而我,终于可以说:是的,我做到了。不是因为特别勇敢,而是在恐惧面前,选择了不转身逃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图曝光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百图曝光网
热门排行
阅读 (84)
1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81)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75)
3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1)
448岁做直播卖水果,一开始没人看,后来靠真实试吃涨粉卖货阅读 (65)
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