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图曝光网百图曝光网

护士想提升技术,参加培训后水平提高

    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下班后,独自坐在护士站的椅子上发呆。看着病房里平稳呼吸的病人,听着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心里却空落落的。我护理的一位老先生需要留置针穿刺,血管条件不好,我扎了两次都没成功。老先生忍着痛还安慰我:“小姑娘,没事,再试一次。”可他的手在微微发抖。最后还是护士长过来一针见血。那一刻,我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护理不只是打针发药那么简单啊,当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每一次操作都关系着他们的痛苦与安心。而我,明明已经工作三年,却还在基础操作上让病人多受罪。

    就在这时,医院通知有一个“静脉治疗专项培训”,为期一个月。我几乎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培训第一天,我就被震撼了。导师让我们在模拟血管上练习,那设备精密得能显示针尖在血管内的精确位置。我第一次清晰地看见,原来自己以为的“进针角度合适”,其实离标准还差得远。导师手把手地调整我的手势:“手腕再低一点,对,这样进针更平稳。”她四十多岁了,演示穿刺时眼神专注得像在做艺术品。她说:“我们手上功夫的好坏,直接决定病人要挨几针。”

    那一个月,我几乎长在了培训中心。白天练手法,晚上啃资料。最让我开窍的是,导师教我们不只是看血管,还要触摸——感受它的弹性、深浅、走向。我开始明白,每条血管都有自己的“脾气”。我在自己手上练习,左手臂扎得青一块紫一块,同事开玩笑说我可以去演家暴受害者了。

    但真正的考验还是在临床。

    回科室后,我遇到了小王,一个十六岁的白血病男孩。长期的化疗让他的血管脆弱得像随时会断的细线。那天需要抽血做检查,他一看我拿着采血针,整个人就往被子里缩:“姐姐,轻点,上次扎了四针才抽到。”

    我放下治疗盘,没有立即操作。而是先搓热双手,轻轻握住他的手腕:“让我先摸摸你的血管好不好?我们不急。”他的血管细而深,几乎感觉不到搏动。但我记得培训时导师说过,这种情况下要依靠触觉记忆和角度调整。我选了一个较远的位置,那里似乎有一丝细微的弹性。

    消毒、进针,角度比平时更小一些,动作极慢。当那一点回血出现在针筒里时,小王惊讶地睁大眼睛:“一点都不疼!”

    那一刻,我鼻子突然一酸。原来,技术提升带来的不仅是成功,更是病人那份来之不易的信任。

    还有一次,急诊送来一位休克的老年患者,血压低到几乎测不出,血管全部塌陷。现场气氛紧张,必须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护士长看了我一眼:“你来。”

    我的手心在冒汗,但培训时的肌肉记忆苏醒了——找不到明显血管时,要靠解剖位置和经验。我摸到肘窝处那个熟悉的位置,闭眼回想模拟训练时的感觉,一针下去,成功了!药液顺利进入患者体内,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后来,我成了科室的静脉穿刺“高手”,年轻护士常来问我技巧。但我总会告诉她们,我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在培训中重新学会了“慢下来”——慢下来触摸,慢下来感受,慢下来与病人的血管对话。

    现在,当新入院的病人紧张地问“护士,你打针疼不疼”时,我会微笑着握住他们的手:“我会尽最大努力让你只疼一下。”而当我完成一次漂亮的穿刺,看到病人惊讶又感激的眼神时,我知道,所有的苦练都值得。

    这份职业教会我,技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操作规程,而是手与心的配合。每一次成功的穿刺,都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那些信任我的病人,用他们的疼痛教会我的成长。

    那条细细的血管,连接的不仅是药液和生命,更是护士的成长与病人的托付。我很庆幸,在那个迷茫的夜晚,我选择了走出去,选择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条路,我还将继续走下去,为了每一个需要我帮助的生命,为了那句“白衣天使”背后沉甸甸的重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图曝光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